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

《蛻變》的聲音魔術師‧音樂作曲—王乙聿專訪一

《蛻變》讓聽慣貝多芬莫札特古典音樂的歐洲人 也同樣著迷

《蛻變》讓聽慣貝多芬莫札特古典音樂的歐洲人  也同樣著迷

從英國愛丁堡藝術節載譽歸國的《蛻變》,世界首演完後,英國媒體對於音樂作曲是一致讚揚和肯定,他們認為胡琴與笛悲淒的演奏加上響徹全場的打擊樂器,剛好完美襯托出《蛻變》故事主角葛里戈的心境。更有觀眾在劇終散場時,特地走到樂池向樂師致意,舉出拇指直接稱讚好聽!英國“舞台”(The Stage)評論中也特別提到,作曲家王乙聿的作曲風格兼具傳統和當代,與劇本、影像還有燈光舞台等主創群們,共同完成這齣構思精妙的傑作。

從一張冰山草圖到 110 分鐘《蛻變》

第一次為戲劇創作,王乙聿花了些功夫調適,因為原本作曲家寫出來的樂曲,在舞台上演奏時,主角是樂器跟演奏家,然而,要幫一個戲劇作品寫音樂,則需要一些轉換的過程。王乙聿原本以為只是為《蛻變》寫一些簡單的配樂,但這個作品劇情複雜,吳興國老師(也是當代傳奇劇場的藝術總監)對音樂的期望和要求則完全不是簡單配樂而已,雖然音樂在劇場裡不是主角,但卻是一個必須能引領觀眾進入劇情之中的情緒開關,幫助觀眾了解劇情的發展,這樣的音樂在舞台上必須是充滿靈魂的,作曲家必須做到,當演員還沒進場時,音樂一下,觀眾就能馬上知道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是激昂慷慨還是憂傷神祕的,就真的如同電影配樂一般。

這樣的轉換,一開始對王乙聿來說並不容易,他提到:「《蛻變》每一場都有獨立的劇情,需要有很獨立性的音樂,不能只寫幾首曲子,然後從頭到尾都拿來用的。但每個段落雖有獨立的故事,但中間還是有些連結,因此在作曲的時候也要想怎麼連過去。」他繼續說:「在正式開始創作前,和吳興國老師開了三次會,每次大概都有三小時,這三次會議對我來講真的很重要。那時候跟吳興國老師開會,他邊講,然後我邊讀劇本,我就隱約會有畫面出現,三次開會都有,這是讓我真的覺得滿驚訝的事情,以前也從來沒碰過。每次開會的時候會感覺特別投入,尤其吸收劇本內涵也特別的快,吳興國老師一開口,馬上就被他帶走進入故事之中。這也影響後來跟樂師排練時,我也可以很快的將當時吳興國老師的情緒和想法傳達給樂師們,就像當時吳興國老師帶我走,排練時就變成我帶著樂師們走一樣。」

從一張冰山草圖到 110 分鐘《蛻變》

創作初期時,吳興國老師只給王乙聿一張藍色的舞台設計圖,也就是現在觀眾在劇場中可以看到的冰山圖,那一張圖,是他唯一見到的視覺參考圖,一般配樂是先看到影像才創作的,而第一次為劇場寫曲子的王乙聿就要先挑戰只憑了一張設計圖,就「憑空想像」將所有的樂曲做出來,幸好吳興國老師在那三次的會議中,有著非常深入且生動的解說,王乙聿精準的掌握到吳興國老師的情緒、想法和感覺,某個段落大概會有幾分鐘,這段落的音樂大概需要做多久,要在這時間內把情感延續出來,還要放入高潮,時間到之前要收掉,就如同電影配樂一般,像是聲音的魔術師,將觀眾的情緒一波一波的推向高潮。



延伸閱讀:《蛻變》的聲音魔術師‧音樂作曲—王乙聿專訪二(終)

>>>更多《蛻變》演出資訊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